+-
艺术苦旅之后的辉煌

  “远方的呼唤”栾布油画作品展,于4月16日上午十时在江西省美术馆准时开幕。原本准备在馆前广场举办的开幕式因为一场不请自来的中雨,而改在了馆内前厅进行。出席开幕式的有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池红、师大党委书记田延光、中国美院绘画学院院长杨参军、英国剑桥大学艺术史学博士马克、巴克等600多人。由于人数太多,不少观众不得不伫立在馆外雨中。

  我原本想挤进前厅,近距离目睹远道而来的几位美术大腕,因受不了拥挤而退到了馆外,撑着伞聆听开幕仪式。自美术馆建馆以来,我不下十多次出席各类画展开幕式和看展览,但象今天这种规格和规模,观众这样高涨的观展热情是不多见的。

  开幕式结束,主持人宣布展览参观开始,在有关领导的带领下,观展的人潮向展厅鱼贯而入,走进宽敞明亮的展览大厅,环顾四周,好大一个展厅内挂满了大小不等、内容不同、各种表现手法、色彩绚丽、画框装饰考究的油画作品。这里展出的120幅油画作品,是栾布深入西藏体验生活,用油画这种特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到画面,你可以触摸到作者激烈跳动的脉搏,你仿佛置身于藏民祈福的队伍里,站在金灿灿粟米收割的田垄上,在扬鞭跃马准备出发的马队中。你或许看过不少反映西藏题材的绘画作品,图片、画册和原作,但同时欣赏一位画家这么多的真迹佳作恐怕是第一次吧?尤其是观赏到多幅6米的鸿篇巨制,每一幅画作都由20—30多位真人大小的人物群像构成。场面气势恢弘,夺人眼球,使人产生强大视觉冲击力。不得不让人震撼和感动。

  整个上午的观展,可以说是惊喜和感奋交加,归纳一下,有如下几点感触

  1、作品数量之多,容量之大,品位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栾布从酝酿主题到体验生活、从进入创作到作品展览,前后仅6年多的光景,在作品标注的创作时间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作品产生于2012—2016年之间。其中还有6—8幅大画。平均每年至少要创作20幅左右。这与有的大画家一年就搞一副精品或几幅作品来说,这种速度是不可思议的。他除了要有对绘画痴迷的精神动力、大量的素材、超强的意志、娴熟的技巧,还要有强壮充沛的体力。然而,栾布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画家。用栾布自己的话说“我默默地勤奋地画画,排除各种干扰。我自认为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不是吗?每年能创作如此多的作品,其中驾驭六米大画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的,我努力去做了。在这些绘画中可以体会到我的所有心力相倾的收获。

  面对自己展出的油画创作,真想感叹地说一声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对于这一点,我是最有发言权的。去年六月底的一天,我与阔别十多年的栾布见面时,他的衰老程度让我惊愕,当年结实健壮的体形显得佝偻、面庞黑瘦,满头银发稀疏。自我加压,超负荷地用脑和体力并重的劳作,正在透支他生命的承载能力。这种付出,绝不亚于奥运冠军的努力和拼搏。它换回了卓越不朽的精品力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崇敬。

  2、他的勇气和挑战精神。长期以来,各种美术作品特别是油画作品中反映西藏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还有不少以画藏民形象而蜚声海内外的大腕名家。然而,栾布竟在大家逐渐淡出此类题材的时候,逆势而上,挑战自我。在选择“画什么”的当下,义无反顾,坚定信念,十数次深入雪域高原,沉下心来,体验生活。他说“每一次去,都是那么的兴奋,每一次去,都经历磨难,每一次去又是收获满满。我会在高原寻找广博深远的希冀,我会在藏民中体会生命的呼吸,我会在寺庙里感受上苍的关爱,我会在山水中嗅到自然的情味。”这批作品具有宏大的叙事性,栾布用自己的视角,全景式的表现了西藏人的生活状态,真实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与情感,具有雪域高原特有的气息。这批作品还有宽银幕的全景式特征,彰显了西域特有的天宽地阔之境。作品再一次带领我们神游西藏,去感受天湛蓝,水碧绿、雪洁白、人憨厚,淳朴的奇情美景。

  3、他作品深刻的文化素养和创意。这种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来自于广博的阅读量和深邃的思考及感悟能力。他是我们这一代50后最早使用微信来阅读美术评论和欣赏中外艺术作品的画家。数年来每天阅读分享转载3-5篇(组)文章及绘画作品,这一习惯,成了他必做的功课,无论创作再忙,身处何处,乐此不疲。它对于艺术观念的更新和作品品质、风格的形成、提升是潜移默化的。栾布感慨到“我画的题材相对于时尚语言来说,似乎有些陈旧,但仔细品味,这些油画中也是有许多的现代时尚符号包含其中的,现在绘画构成式的运用,对造型形式感的现代表达,对色彩前卫性格的探索,符号化、痕迹化、材料化的解析重组,特别是对画面多种绘画因素,节奏和韵律的掌控等等,都是我多年来绘画研究修养的集中呈现”。行家如果看过他的作品,只要稍加揣摩,不难发现,他对油画作品的风格、形式、色彩、笔触的思考、探索是全方位的,特别是近期人物、风景画作品,有国画写意的神韵和风采,耐人玩味。这种改变和提升,如果没有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为前提,那是不可能达到现在此种境界和水准的。这类作品有丰收曲、节日里的少女、歌舞手等。

  关于栾布作品题材及表现的问题,我也听到过一些议论,他们在肯定作者技能造型基本功扎实老道的同时,提出来说他的作品没有形成个人风格、特色。基本上是马宏道、陈丹青的翻版。对于这种观点恕我不敢苟同。原因有(1)画作产生的年代背景不同,尽管都是画西藏题材80-90年代主题性绘画是崇尚写实主义的年代,西藏当时还相对贫穷、落后、民风古朴,画家用写实画法记录了真实的藏民生活状态。形象黑瘦,表情木纳严肃,行为困顿。然而今天的西藏通过改革开放,在祖国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援下,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栾布油画上呈现出的藏区是阳光灿烂、处处充满生机活力、朝气蓬勃的兴旺景象,藏民的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精神面貌。(2)表现形式不同,先前看到表现藏民的画面,多采用古典写实表现手法,对于反映古朴民风、民俗和他们的情感气质比较贴切自然,但表现形式相对单一。栾布的油画取向多元、丰富多彩。有以写实、叙事性见长的画面。例如几幅大画,象长篇小说,得细细品味;有写实写意结合、抒情味较浓的画面、让人回味绵长;有以色彩夸张,艳丽表现激烈情绪的画面、刺激过瘾;还有以类似色营造温馨情调的画面像散文,似小溪潺潺流水;更有以写意为主的探索性绘画形式像诗歌痛快淋漓。用栾布自己的话说“这样做是为了满足不同审美、不同爱好的观众的欣赏需求,也是挑战自我的大胆尝试”。(3)绘画本体语言开发利用不同,写实绘画,在过去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当今图像泛化的年代,主题性创作面临诸多困境,和摄影镜头相比,在情节和叙事上写实优势被弱化。栾布寻求在绘画本体语言上推成出新,首先更新对主题性绘画的认识,赋予它更宽泛的定义,将抽象、表现性绘画观念研究与形式性研究包括在其中。发挥油画材料的特长,在表现手段和方法上做更多的探索思考与处理。在生活体验上不断寻求新感受,力求在创意上赋予更多的人文性质,提升作品的品质和内涵。

  有人一谈到绘画风格,还是理解为一种符号化,固定表现模式,这样未免有些过时了,不符合多样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持这种观点的人对栾布艺术探索的经历不甚了解。他们不妨亲临展览现场,仔细观看研究栾布作品真迹。应该会有先前不一样的感受。

  4、作者炉火纯青、娴熟老练的油画技巧令人惊讶。他把对藏民的深情厚谊倾注在画笔上,用成竹在胸,行云流水般豪放的笔触表现在画布上。特别是栾布善于掌控大画面。行内都有一个共识绘画中人物难画,画群像更难,画大型群像难上加难。然而,他却迎难而上,以惊人的意志、驾轻就熟的技法征服了难关。在众多人物组合中,对整体画面的节奏、主次、疏密、虚实都拿捏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在人物肖象细节的刻画上,花费了大量的心力,人物的个性特征、表情、动态、服饰等都反复推敲,琢磨。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真切感人。代表作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收获季节、高原骑士等。画作场面之壮观、构成之美妙、色彩之绮丽,塑造之精微、笔触之潇洒。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

  “远方的呼唤”栾布油画作品展是他整个艺术生涯中完美的一次亮相,它为振兴江西美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他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觑,他召唤更多的有志于在绘画道路上跋涉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画家,要丢掉幻想,摒弃浮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在画什么,怎么画的思考和选择上把握好方向,不断在油画本体语言上推陈出新,在生活体验中寻求新感受,要与时俱进在绘画形式上寻找突破和创新。

  作为栾布的朋友,我钦佩他对艺术的痴迷和执着,祝贺他的油画作品成功展示。更关心他的身体健康,希望他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走的更从容坚定。毕竟是60岁的人啦。珍惜生命也是珍惜艺术。栾布不妨在画画之余调剂一下,将自己西藏艺术苦旅和创作经验,作一次总结和纪录,让它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12下一页

来源:查字典日志网 https://sanwen.aiisen.com/rizhi-72678/
更多资源请访问:查字典日志网 https://sanwen.aiisen.com/ri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