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的过程是这样的,它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可怕

 

点进今天的推送前,先别急着往下拉。


对,就是你。


现在,静下来想一想,不出现“死”字而表达死亡的词语,你能想到多少个?


cnki


太多了吧。


就从我们熟悉的数起,代替“死”的字词可以有:


亡、故、卒、逝、殁、殪、毙、殂、殒、薨、丧、去世、逝世、弃世、过世、毙命、殒命、长逝、永别、长眠、断气、咽气、合眼、闭眼、走了、去了、老了、没了、不在了、千古、作古、归西、归天、回老家、玩儿完、翘辫子、上西天、见阎王、见马克思、命赴黄泉、寿终正寝、一命呜呼。


崇高点的有:


牺牲、舍身、献身、就义、捐躯、殉职、殉国、殉难、殉节、阵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许国、与世长辞、溘然长逝。


佛系道系点的有:


升天、涅盘、坐化、羽化、圆寂、归寂、入寂。



我们很少直接提到死亡,当然,除了在骂人的时候。


为什么?


古人信仰的是“万物有灵”,人们谈论神明、魔鬼、死亡与某些可怕的疾病、誓言与咒语时,往往心怀畏惧。而言语本身也有自己的魔力,说出对方的名字就是一种召唤行为。于是古人对这些事物不敢直呼其名,惟恐它们闻声而来,惹来祸患。由此产生了今天仍旧在使用的许多委婉说法。



然而,古人虽然也避讳死亡,对死亡的理解却比我们更加透彻。


自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医学在不断进步,治疗手段、抗生素、营养保健等都在不断发展。今天我们能治愈的疾病、能增加的寿命,在一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即便如此,人最终还是会走向死亡。也就是说,一切病症的死亡率降低了,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了,但人的最终死亡率仍然是 100%,还没有谁有办法躲避它,我们将会死亡这件事并没有改变。



与古人不同的是,我们失去了对死亡过程的熟悉。当我们的祖祖辈辈一个家族居住在大房子里的时候,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死亡,以至于辨认死亡。


现在,人们则更多地死在救护车、急救室、重症监护室里,而不是在自己熟悉且喜爱的环境中死去,这些地方常常被高科技环绕的。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更多地在冷冰冰的、距离感更强烈的病房中目睹死亡,死亡离我们而言更遥远了。你身边的医生绝对比你懂得更多,你也就失去了平和面对死亡的机会。


再加上网络、社交媒体,你所接触的死亡实际上离你越来越远。


今天,我们很多人已经不认识死亡了。



因此,对话是有必要的,新的认识是有必要的。


英国姑息治疗医生 Kathryn Mannix 在她的《终结:拒绝下的死去、死亡与智慧》中分享了人的自然死亡过程,并鼓励大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死亡。


“现在,我们常常出现的情况是,病人躺在床上,家人们围在旁边,但是双方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很多人躺在床上,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无疑加深了双方的恐惧和痛苦。



“其实,死亡是一个可以预测的过程。”


我们总是以为死亡是痛苦的,例如躺在病床上喘不上气,剧烈挣扎着死去。



但其实并非如此——


“对于任何缓慢致死的疾病或者是年老的自然死亡,死亡的过程都是相似的:这表现为能量的逐渐消失和疲劳的增加。人们睡着的时间慢慢增多,醒着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候,你甚至无法叫醒 TA 让 TA 吃药,或者告诉 TA 有人来访。很多时候他们会失去意识,就像睡着了一样,等再次醒来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自己睡了个好觉。”


“所以我们能知道,这样的昏迷并不可怕。就像你很困,睡前躺在床上马上就入睡了一样。”




“在生命的尽头,人其实是无意识的。他们的呼吸开始改变。有时深而缓,有时浅而快。有时候因为喉咙里的粘液,他们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有人觉得人去世前的这种声音很可怕,但其实病人这时是很放松的,几乎没有知觉,也不会觉得嘴里不舒服。”


“人生命的最后其实就是浅浅地呼吸,然后下一次呼气之后可能不再吸气。如此就完成了死亡的过程。”


“没有痛苦,没有不适。有时候这个过程太平缓了,家人甚至不会意识到。”



除了无法预测的瞬发死亡,其它无论是疾病还是正常衰老带来的死亡过程都是如此。再加上现代医疗发展至今,其实很多病人或老人已经可以提前预知自己的死亡。


了解死亡的过程,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能极大地缓和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愉快地接受死亡的到来,那也没关系。


Kathryn Mannix 谈到自己曾经治疗过的一个病人。


“一位叫 Sally 的姑娘,刚结婚不久,每天都会兴奋地谈论他们计划的旅行、计划要的孩子……虽然她已经知道自己得了黑色素瘤并将面临死亡。即使医生已经如实告诉了她一切,也对她进行着姑息治疗,但是她始终坚持说自己是可以康复的。”


Kathryn 说,“作为医生,我们会尊重病人这种否认的态度。如果这是病人想采取的方法,那么医生需要做的就是尊重病人的决定。所以 Sally 依旧跟家人分享生活中的珍贵回忆、畅想未来的假期、讨论孩子的名字……他们会这样度过她最后的日子,直到最终说再见。



无论你是能坦然接受死亡,还是依旧不愿意面对,你都可以知道死亡并不值得恐惧。


每个即将死去的人都与我们一样平凡,只不过是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他们是我们都会最终成为的样子,到那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感恩和宽容,选择享受和快乐,选择专注于简单的日常小事。


许多快要面临死亡的人,往往比其他人能更好地控制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他们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待遇,这样敞开的讨论是值得鼓励的



死亡不是一个与生存漠不相关的终点。死亡作为终点把生命的弦绷紧了,而生命正是由于有了终点而成为生命的。


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会有快乐和陪伴,甚至会有新的友谊、新的发现和收获、新的体验和乐趣。


死亡以其与众不同的方式拥有美丽。




参考资料: 包丽虹《汉语死亡委婉语之文化成因探》,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p77-80 袁秀凤《人向着死亡的存在与语言——委婉禁忌语的最根本心理机制初探》,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第3期,p163-165 BBC:Dying is not as bad as you think Dailymail: Treasure the last day of your life as much as the first


(来源:单向街书店。 转载请注明出处)

若喜欢本文,敬请转发  

往期热文精选 

  • 数学难度降低,语文将成拉分王?2019年高考突发六大巨变

  • 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强烈推荐!

  • 彭丽媛谈幸福家庭生活,值得一读!

  • 别人夸你家孩子时,你第一句话一定不能这么说!

  • 定了!教育部:体育课将成“主科”,体育成绩或成升学加分项!(外一篇)

  • 叫醒沉睡高中生的24张图,张张直戳内心,你看到第几张会醒?

  • 【重磅】新课改:语文成中高考重点——语文将成为拉开分差的科目!

  • 九科全!2019高考各科最新思维导图全汇总,高中三年都适用!务必收藏!

  • 在中国,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在“假努力”!惊醒无数家长!

  • 一对夫妻的聊天记录曝光,很多人看完沉默了……


  •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并关注

    “情怀君家园”宣言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感动。

    总有一些事让人不忍放弃,相携坚持,

    总有一群人胸怀理想,心忧天下。

    精诚合作,互助共进。

    天下兴亡,你我责任。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感恩有您,情怀永存!

    平台重在分享,除署名外其余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版权属于作者,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有意合作请联系主编,微信:hyh669999。欢迎您的光临!感谢您的分享、转发、点赞和留言!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欣赏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