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清泰与《古新圣经残稿》

在中国圣经翻译史上,有着多样的汉译本。其中《古新圣经残稿》是一部鲜为人知又颇为重要的译本。

说起这个汉译本,不得不提贺清泰神父。他于1735年生于法国,早年加入耶稣会。1770来到中国宣教。由于乾隆朝尚处于百年禁教的历史时期,传教士很难公开的传福音,他们往往靠着一技之长而在宫廷内任职,寻找着宣教的时机。

贺清泰跟郎世宁一样,都是以画师身份进入宫廷的。贺清泰的绘画技艺当然无法给郎世宁比。可他基本延续了郎世宁开创的海西画派,他所创作的《黄鹰图》、《贲鹿图》仍不失为佳作。

尽管宣教的困难重重,但传教士仍想尽一切办法传福音。由于清政府对于传教士刊刻书籍较为放松,于是文字事工成为不少宣教士的选择。而且因为禁令的原因,教会很难向知识分子传福音,因而放弃了利玛窦以来的精英路线,转向底层路线。宣教对象的改变,也导致汉译文字的变化,从原来的文言文转为民众常用的白话。

贺清泰认为要让更多人信主,就需要翻译一部通俗易懂的《圣经》。他采用当时流传的民间小说(《水浒》、《说唐》等)的文字形式,来翻译经文。他先将拉丁文《圣经》翻译成满文,再汉译为普通人用的白话。他完成了除耶利米哀歌、雅歌以及部分小先知书外,所有《圣经》的汉译。他曾请求罗马教廷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准。《古新圣经残稿》(当时旧约称古经,新约为新经)也一直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但很快就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直到2014年,中华书局根据徐家汇藏本,点校出版了这部《古新圣经残稿》。让世人得以目睹这部《圣经》汉译本的真容。

贺清泰在翻译时,对经文做了简单注释。这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耶稣会士的神学理论以及那个时代的神学思潮。当然这些注释也蕴含了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有着参考价值。

《古新圣经残稿》也对当代《圣经》翻译提供了借鉴。思高本翻译者雷永明神父,在翻译《圣经》的筹备阶段,专程前往西什库教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以拍照的方式把《古新圣经残稿》复制下来,用作翻译时的参考。

当然,这部《古新圣经残稿》在中国语言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正如学者李奭学指出:“在语言史的研究上,《古新圣经》的价值更加明显。贺清泰是清宫画师,译笔有一小部分固可反映清宫语言,但他更喜欢北京中下层百姓的俚俗之言,乃特意用这种白话翻译。这当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贺清泰追随武加大本《圣经》,认为白话才是宗教上风众发蒙的工具;二、贺清泰在乾隆朝就已看出白话才是中国真正权力语言的能力,要统治广土众民,不能完全依靠文言文;第三,贺清泰所用的白话虽取乾嘉时代北京市井之语为之,但仍然是翻译而成的白话,书中不少‘拉丁体白话文’,可谓我们今天这种‘欧化体中文’的先声,因使《古新圣经》开创出某种中文特有的现代性,而这在明清两代高度发展的白话通俗小说中是所看不到的。”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