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音小说连载:溪水教会的那些事(六)丨橄榄树日常

笔者按:
溪水教会的那些事,是根据笔者亲身经历以及其他弟兄姐妹见证组合而成的小说。通过溪水教会中发生的那些人和事,将当代中国基督徒的喜怒哀乐,信仰生活、生命成长等等展现出现,让读者能够对当前教会现状有个基本认识。小说中大多数人物都有现实中的原型,但对出于创作需要做了加工,文章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光阴如梭,在繁忙的工作与喜乐的教会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三个多月。

青契保罗组的弟兄姐妹非常热情,知道我初来乍到,对嘉禾市不甚熟悉,就在每周日的下午带我到主要景点游玩,品尝各种风味小吃,感受城市魅力。我与他们也逐渐亲密起来,经常在一起读经、祷告,相互劝勉。

我还在林端端姐妹的推荐下,进入青契的接待组侍奉。我们主要负责周四晚青年团契的接待,团契开始前,我们站在教堂大门口以及重要通道、入门。向来聚会的弟兄姐妹、慕道友问候“平安”,并引导新来者前往聚会的地方(有时在主堂,也有在副堂)。此外,对于某些信徒的困惑,我们也会做出简单的回答。

主日的下午场礼拜接待,也是由我们负责的。除了跟青契活动一样的接待工作外,还会跟第一次来教堂聚会的朋友交流,并分发教堂折页和堂会刊物《橄榄树》。

接待组还负责探访事工,每周六下午都会选择某个小区及其临近地区,去往青年弟兄姐妹家里探访。主要是谈谈《圣经》,劝勉祷告,并为有需要的肢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对于因病住院的肢体,探访的弟兄姐妹也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前段时间,汪弟兄生病了,我们收到消息就及时看望,关心他的病情,为他祷告。并在他动手术后,专门安排肢体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直到他康复为止。

接待组肢体的成长,一般是参加青契的灵修,是在周日晚的查经。查经由青契的薛团长、刘晓姐妹以及关森弟兄负责。在敬拜后,分享一段经文,然后大家分组讨论。通过查经,让弟兄姐妹更加明白“主的话语”,生命不断长进。

团契生活是很美好,可有一件事总是让我无法释怀,一直萦绕在心里。自从陈介之的讲座后,我见到那位漂亮的姐妹后,被她才貌双全的气质所吸引,很想能够认识她。从感性看,自然是她那靓丽的长相,真让人心醉。但她那过人见识的,更是令人折服,希望与她多交流,彼此成长。但三个月来无论是在主日崇拜或是青契聚会,就再也没有见到她。

一个主日下午,是每月分发《橄榄树》杂志的时间,我捧着一叠小册子站在教堂门口,分给礼拜结束后,离开教会的弟兄姐妹。我翻开最新一期杂志,目录上有篇文章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马上翻到相应页码,开始阅读。 

这篇叫《浅谈中国古人的上帝观》,很明显是针对上次陈介之讲座写的。文章从中国先秦思想、历史等等方面入手,指出古代国人的上帝观只是根据大自然经验的总结,加上自己的思考,得出宇宙造物主的概念(见罗马书1章20节),而非来自上帝的启示。文章还对白晋、傅圣泽等“索隐派”的观点进行阐述,指出现在很多神学与国学的对话实际上是炒古人的冷饭。最后结论是,中国古人知道至高者存在,但没有真正认识主。但我们可以通过古人的上帝观的概念,用中国文化的语言阐述基督信仰,从而促进福音传播。

我非常认同文章的观点,特意看了下作者。只见署名是“轻松熊”。我顿时一愣,如此“卡哇伊”的名字居然写出这么深刻的文章,真是不可思议啊。但随之一想,难道作者就是那天遇到的美丽女孩,她不就是可爱装扮加深刻思想吗?此时,青契的薛团长正好路过,我想不妨问问他,也许就能知道底细了。

薛团长说:“文章作者是郑曼倩姐妹,同时是《橄榄树》的编辑。她是某主内老板的千金,嘉禾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也在业余时间读了不少神学书籍。”

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认定就是那晚的姐妹。在兴奋中下意识地问薛团长:“我很喜欢她的文章,要如何联系她呢?”

“她目前在意大利谈生意,要过段时间才回来。我没经过她的同意,也不好把手机、微信给你。不过你很有才,可以向《橄榄树》投稿啊,发挥自己的恩赐,用笔侍奉上帝,又能以文会友,不是一举两得吗?”。

薛团长出的主意确实非常好,向她负责的刊物投稿,不但可以通过文字侍奉,造就弟兄姐妹,更能借此跟她交流,相互成长。而且我们都是名牌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喜欢阅读神学书籍,相信会有很多共同语言的。

为了向《橄榄树》投稿,就要先了解杂志的特色。我特意找了负责分发的何执事,向他要这几年来的杂志。他非常热情地带我去储藏室,从一个大柜子里取出一整箱《橄榄树》,将三年来36本刊物交给了我。

我向他道谢后,立刻捧着这些“宝贝”回到了家中。那一天我仔细阅读了每篇文章,基本掌握了《橄榄树》的办刊理念,决定写篇文章投稿。

《橄榄树》除了注重真理教导,有不少神学、信仰生活的文章外,历史文化也占据了重要篇幅。比如传教士、中国牧者的见证,历代教会历史,以色列风土人情,世界各国教堂以及教会音乐、艺术、绘画等等。

这类信息不但增长基督徒的见识,对基督宗教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搭建与非信徒沟通的桥梁。很多非信徒一时看不懂深奥的神学教义文章,但对于教会历史文化是可以接受的,为其接受福音打下基础。杂志的编排看出了编辑的良苦用心与见识,想结交她的想法更加迫切了。

我在上海长大,又是近代史专业,毕业论文写的是《文主教家族与近代上海圣公会》。巧合的是,嘉禾市乃文主教登陆中国的第一站,而《橄榄树》正好在连载近代嘉禾传教士的见证。于是我根据专业所长以及写论文收集的资料,写了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根据《橄榄树》上提供的投稿地址,发了出去,期待着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