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本注释:以斯拉记02章

13章1-9 本文记录了耶户王室的第二代王约哈斯的事迹:①约哈斯的谦卑(4节):他见亚兰王侵略以色列并欺压以色列的百姓,便向神祷告。神便应允他,派一位拯救者,使以色列暂时脱离了亚兰人的统治。尽管约哈斯拜偶像,引起了神的震怒,但当他悔改时神依然应允了他的恳求。这表明神无限的爱,神等待罪人悔改并归向他,而且也为之欣喜(结33章11;路15章7,11-14)。②依然与罪恶为伴(6节):就象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滚(彼后2章20-22),约哈斯又陷入了偶像敬拜之中。因此神便击打他,使以色列的军力近乎灭绝(7节)。可见,人悔改了之后又回到邪路,那么其状况比原来更差(太12章45)。 

13章2 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约哈斯“推行了神眼里看为恶的政治”。从本节的内容来看,除了拜金牛犊之外约哈斯并没有犯其它特别的罪。但拜金牛犊是神最憎恨的罪。他的父亲耶户尽管清除巴力敬拜而立了功,但也是因为没有离开此罪而受到了神的惩罚(10章32,33)。

 13章3 屡次交在亚兰王手里:亚兰王哈薛的儿子便哈达主要活动在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作王时期。但认为他在约哈斯时期没有活动是错误的。因为约阿施即位时,便哈达已经受亚述3世的进攻而势力大受挫折。由此可见,约哈斯统治期间是亚兰王哈薛的统治末年及便哈达的统治初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约哈斯受到了亚兰的欺压。

 13章5 拯救者:这里并没有具体提到耶和华赐给约哈斯的拯救者是谁。有几种不同观点。①耶罗波安2世:他是约哈斯的孙子,他恢复了以色列地界,并把以色列从灭亡的危机中拯救了出来(14章25-27)。但这一主张与本文的约哈斯获救的内容毫无关联。②以利沙:如果以利沙参战并打退了敌人,那么没有理由不提到他的名字。因此这一观点也不太成立。③亚述三世(B.C.810-783):是在约哈斯统治时期登位作王,并在B.C.806进攻大马色,削弱了亚兰的国力。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便趁机第三次进攻亚兰,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可见神的拯救有时用超自然的方法,有时也会通过周围的环境或人来实现(撒下17章5-14)。 

13章6 留下亚舍拉:撒玛利亚的亚舍拉是亚哈听耶洗别的提议设立的偶像(王上16章33)。当年耶户除掉巴力偶像时,很可能没有一同除掉(10章26,27)。结果导致了以色列的灾难。关于“亚舍拉像”,KJV和七十士译本都翻译为“小树林”。但在此处可能也是士6章25提到的刻在木头上的亚舍拉像。

 13章10-25 本文记录了以利沙的最后的事奉和他的死。①以利沙的最后的事奉(14-19节):生病的以利沙向闻讯赶来的约阿施预言他将三次进攻亚兰。而这一预言后来的确成了现实(25节)。尽管约阿施不断行恶(11节),但神如此施恩与他,是因为神顾念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立的约(23节)。此处生动地描绘了神的无限的爱和忍耐。而这一爱与忍耐通过以后的先知也充分地表露了出来(结37章)等。在今天神的爱和忍耐依然不变,当信徒离弃神走邪路时,神会等待信徒悔改并回到正路(西1章10-12;约壹3章14)。②以利沙的死(20,21节):以利沙死后,碰到他骸骨的死人复活了。死后显出如此之能力的只有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和复活。可见以利沙死后也象生前一样具有超凡的属灵能力。在他死后发生的神迹说明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地感动了以利沙(2章9)。 

13章10-13 本文概括地记录了约阿施的生前事迹。有些学者认为本段经文是后人误加的,但这并无根据。作者先对约阿施作评价之后,再记录与他有关的事迹也是有可能的。尤其在记录约阿施事迹的过程中提到了他的儿子耶罗波安二世(13节),这是为了突出重新振兴耶户王室的拯救者耶罗波安二世(14章27)。与此相似的是,撒母耳记里为了强调所罗门的事迹,在所罗门的事奉开始之前对他作了介绍(撒下12章24,25)。 

13章14 以色列的战车马兵:战车和马兵是古代威力最强的武器,可见以利沙的属灵权威在以色列居最高的地位。约阿施流泪,是他生怕神的能力离开以色列而产生的恐惧感,即表现了被抛弃在旷野的绝望与恐惧(创21章14-16)。

 13章16 按手在王的手上:?“按手”在希伯来语中是“放”的意思。以利沙把手放在了王拿弓的手上,这表示“神通过以利沙赐予了射箭的力量”。换言之,约阿施作战时以利沙的灵将与他在一起,赋予他力量。

 13章18 打地吧:约阿施射完箭之后,以利沙再命他拿箭“打地”。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①如所有的译本所说,解释为用箭打地。②又有人解释为站在窗前向地射箭。但是希伯来原文是指“狠打”或“敲”,所以解释为“射”没有说服力。如果朝东射箭是向亚兰宣战的话,那么打地则意味着将攻破亚兰。以利沙之所以让约阿施反复做象征性的动作,是为了使他对以利沙死后将成就的预言确信无疑(撒上15章27;王上11章30;赛20章3;耶13章1-11;18章3,4)。 

13章20 有关以利沙的生前活动请参考以下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