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谁把孩子逼向应试教育 | 为人父母,需要明白这些道理……

学校的灵魂"、"有魄力的带头人"、"理念超前的领跑者",这是大家评价吴建国时使用最多的词句。吴建国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被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评为全国第三届"十佳中学校长"。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说。

任何教育都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中国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与这个教育规律逆反。具体说,当下的中国教育的很多弊病是由“应试”而来。人才与道德断缺的直接原因是当下的应试教育模式。

(一)应试教育导致家庭教育扭曲

形成中国目前顽固的应试教育模式,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学校,还有很多其他社会因素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使之愈演愈烈不可遏制。

大多数中国父母把孩子的未来当作家庭的唯一重心,即使是生活在农村的贫困家庭亦是如此,甚至这个观念更加强烈。而且,孩子未来的关键就是高考。于是,从孩子受孕的时候起,向这个终点的冲刺就开始了。这种父母“望子成龙”的观念让孩子和学校处于泰山压顶之下,变得畸形。加上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社会现实,让学校的压力更是雪上加霜。这种压力不仅直接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身上,而且更加沉重地落在中小学校长身上。任何学校,如果升学率不行,优秀的生源则会干涸。学校因而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下降,严重的则会关门大吉,升学率高的学校则完全相反。全国的中小学面临这一同样现实,他们别无退路,只有“华山一条道”:不惜一切追求升学率。由此也产生一些奇特的现象:一些地方个别中学考入北大、 清华的学生数竟然占全省的80%以上!然而孩子们生活之单调、刻板令人难以忍受,甚至为高考开誓师大会,口号是“拼尽最后一滴血”,被称之为“高考集中营”。但是,这种教育史上空前的怪胎却得到社会仰慕,仍然生源滚滚,十分红火,成为中学生及其父母圆梦之地。而这些高考名校招收的收费生,每个人交纳的金额竟然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之多!

独生子女政策强化了“望子成龙”的观念,导致家庭教育观念极度扭曲。中国几千年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例如教育孩子节俭、勤劳、忍让、坚强等,今日已经所剩无几,或可谓荡然无存。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获得社会和父母的赞赏,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重重压力之下,悲观消沉,于是利用上网等各种形式叛逆家庭,造成了很多家庭和社会悲剧。


(二)应试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灾难

应试教育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是灾难性的。为了高考,升学率是中国每个中小学追求的目标。更严重的是,对于高考的冲刺,已经从幼儿园、甚至胎教就开始了。高考是个必须要过的独木桥,因此,分数是硬道理。为了升学率,中小学教育之首恶是伤害了“大多数”孩子。中小学里的优秀师资主要用在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身上,换言之,我们的中学就是为这些少数人办的,而遗忘了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这种为了培养“少数”而让“大多数”带着心灵的创伤走出校门的教育,本质上是反教育的。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受到的负面影响,对于个人是影响人的一生,对于社会则影响到道德伦理、社会风气甚至犯罪等多种领域,其危害性是难以估计的。让走出校门的“大多数”成为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甚至是具有对抗心理的公民,是中国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真正的失败。

而那些学习优秀的少数孩子,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道德教育。由于学习成绩被当作衡量一个孩子全部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学习好的孩子,即使有任性、自私、懒惰等缺点也不被在意。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即使有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点,也被忽略不见。由于应试教育这个根本的原因,现在中小学的德育和素质教育基本形同虚设。因为,与分数相比,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等这些东西能值几何?而礼义廉耻又何从谈起?中国教育失去的正是这一根本,把教育混同于学手艺的工匠学徒。可以推想,一个初中毕业生也受过9年的国家义务教育,至于大学、硕士、博士受的教育更多。但是,漫长的学龄与人格教育无关。从根本上说,受过教育的孩子只是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的人,或者说,只是过去意义上的手艺人。因此,举目中国社会,从农民工到企业家、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在家庭和学校都没有受到严格、完善的人格教育。他们其中很多人没有基本的文明意识,例如不敬业,不能平等待人,等等。中国旅客糟糕的世界形象是各色人等的缩影,而校园血案则表现出人格扭曲的烈度。

(三)应试教育摧残科学人才

任何一流人才的出现都基于两个条件,即天赋和兴趣。不能说新中国的天才学生比民国时期少,更不能说新中国没有天才学生。从教育普及程度与人口增长可以推断,新中国的天才学生只能比民国时期多,而且多很多倍。没有出现像钱学森、华罗庚等那样的一流人才,原因只能是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的整体缺失。这种对于科学创造强烈兴趣的丧失,是应试教育的直接恶果。现在中小学的孩子处于“时刻准备着”的状态,繁重的课程和作业,各种各样的考试,甚至周末还有各种补习。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者熬到博士的时候,对于科学的真正兴趣已经消磨殆尽了。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在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比赛中,中国常居第一。 然而,这些拿了金、银牌的孩子在进入理想的大学之后,却失去继续探讨科学奥秘的热情,利用自己的知识来挣钱、做官、过好日子,是这些孩子的大致出路。我们的教育消磨了孩子们追求知识、探究真理的强烈兴趣,是中国教育毁坏人才的根本所在。

这是人才的又一场劫难,只不过与“反右”和“文革”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反右”和“文革”以疯狂的方式迫害了许多取得了成就的人才,而当今的考试以貌似平等的方式把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扼杀在童年,再用严酷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摧毁掉孩子们的最后一点儿学术兴趣,让孩子们取不了大成就,根本成不了大才!由于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才”对学术没什么兴趣,一些人便耽于娱乐或转向功利追求,管理者便又制定出种种“量化”考核办法,规定每年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或取得多少科研成果,并与奖金收入职称挂钩,这与考试大同小异,又进一步扼杀学术兴趣,只会把顶尖人才淘汰掉,而使学术作假猖獗。这一系列表面上公平的考试考核制度,其实是在绞杀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且是孩子父母、学校、社会各界联手自觉参与,更令人触目惊心!

(四)父母不要做应试教育的“帮凶”

中国的无数父母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父母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1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父母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重要功能,不可替代。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孩子,不可能像父母那样细心地观察孩子每天的变化,所以西方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睡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8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4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父母毁掉的。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拔苗助长等等。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3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

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譬如,日本家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一些幼儿园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问他们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父母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大多数名人成名之后都是平平淡淡的,而且他们对孩子也不要求出人头地,成为名人。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家庭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孩子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孩子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孩子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孩子就会主动学习。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父母的苦心表面上看来都是为孩子,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父母需要孩子光宗耀祖,需要为门楣增光,更需要为父母圆上自己当初没有圆的种种美梦,孩子实际上只不过是父母的一个工具而已。正是这些错误的价值观让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略了生命成长的规律。不少父母也清楚,成大业者往往不是在学校里成绩最好的那些人,考试成绩原本就不能说明什么。但输不起啊,我们的家庭教育就这样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为人父母,需要明白这样的基本道理:要想孩子有健康的发展,就要有健康的家庭教育。健康的家庭教育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为孩子实现需要提供支持与帮助,而不是强迫孩子实现我们的期待。更要正确地看待孩子的学业,要明白孩子当下的学业未必能够决定他未来的生活,真正能决定孩子未来的是他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最要明白的是,对一个具体的生命而言,成长才是第一位的,良好的生命成长需要的不是压抑与束缚,而是自由与放松。

父母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如果真的为了孩子的未来,有时候需要鼓起勇气与世俗做一些对抗,研究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你的需要)。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暂时停下输赢的竞赛游戏,重新建立与孩子的关系,我们的孩子才会获得有规律的轻松感和正面体验,如安全、可靠、信任、自我价值、信仰和希望,才能清晰地感受到自我以及与外界的相联,这其中包括对他人、对生活、对自然的同情、尊重和宽容。唯其如此,孩子的未来才有希望。如果真想走出孩子教育的困境,不妨试着从家庭教育开始——改变观念,转换方式。

作者:江西省临川宜黄一中原校长吴建国

(来源: 读写大队  )

若喜欢本文,敬请转发  

往期热文精选    

  • 【震撼了所有学生与家长】高考后如何规划人生?

  • 【热文】衡水中学家长会视频看哭无数人!学生辛苦,父母更不易!

  • 2018年新高一学生面临的巨大难题,看完不再蒙圈!

  • “妈妈,今天可以不上学吗?”你的回答,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 精选

  • 高一高二高三"重要事件表"及各科重要提醒!太重要了,强烈推荐!

  • 值得一读: 为什么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都交给了市场

  • 台湾女教授深入讲解男女关系,太精彩了!不浪费一秒钟从头笑到尾

  • 当袁崇焕被割了3543刀,有一个人让我们相信道义还在

  • 驻马店教师夫妇:双胞胎儿子同时收到北大清华录取通知书,他们是怎么教书“育儿”的?(外一篇)

  • 衡水中学学霸17条高考致胜秘籍,高一高二的你们一定要看

  • 教育部:再不练字,孩子将无缘上大学!(老师家长必看)

  •  惊叹高超教艺 震撼精彩课堂原创    


  •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并关注

    “情怀君家园”宣言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感动。

    总有一些事让人不忍放弃,相携坚持,

    总有一群人胸怀理想,心忧天下。

    精诚合作,互助共进。

    天下兴亡,你我责任。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感恩有您,情怀永存!

    平台重在分享,除署名外其余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版权属于作者,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有意合作请联系“情怀君家园”园长黄元华主编,微信:hyh669999。欢迎您的光临!感谢您的分享、转发、点赞和留言!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欣赏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