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感化人——对辽宁葫芦岛多名小学生被撞事件的思考
圆圈为肇事车辆

昨天各大主流媒体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悲痛的消息。据报道:“2018年11月22日12时15分,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第二小学门前发生一男子驾车冲撞过路人群案件。

案件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将其抓获。截至目前,已造成5名未成年人死亡、19人受伤,其中重伤3人。

经侦查,犯罪嫌疑人韩某华,男,29岁,建昌县人,无业。该人性格内向偏执,心胸狭窄,近期因夫妻矛盾,轻生厌世,产生极端思想,采取驾车冲撞方式,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导致案件发生。”

又是杀童案!!!从福建南平的郑民生杀害孩童开始,关于残杀幼童的新闻就不断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人们怀着震惊、愤怒、悲痛交织的心情,关注着这类恶性案件。很多人都有疑惑,为何这些人如此丧心病狂,对天真无邪的孩子痛下杀手呢?

每次杀童案发生后,人们总会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是作案者的心理。前者更多指出,正是社会竞争激烈,人情冷漠以及存在不公的现象才造成他们对人生绝望,导致其铤而走险,干下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杀童案件。

后者更多从罪犯教育、成长历程,以及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入手。认为这些人都是存在心理问题、精神疾病,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极端的举动。因此要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

这两种说法似乎都很有道理,但很显然将问题简单化了。因为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里,同样都会面临不少人生挫折,甚至产生过绝望的念头,但为何都没出现极端行为呢?很显然这种归结给社会问题的看法,把杀童案大而化之了。而且过多推脱给社会的言论,也容易给某些人以暗示,认为自己的境遇完全是社会造成的,而忽略了自身的反省,导致其更加仇视社会,进而走上报复之路,造成杀童案的频发。

而对于心理问题,这个的确需要引起重视。对于身边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及时带他们去治疗。但是如果把杀童案归给个人精神问题,那显然也忽略了一个大问题。虽然发病时人会做出很多极端行为,但杀孩童似乎又是有所选择的。他们之所以杀童,主要还是看到他们弱小,自己的行动成功率高。因此,有些人存在心理问题不假,但其在作案中,并非是毫无意识的行为。

我们会发现有些人身上存在一种劣根性,当他们平时遭到强势人物的欺压时,总是表现得唯唯诺诺,不敢发作。但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时,他们就会爆发出“巨大能量”,以残忍的手段去对付他们。就像《阿Q正传》中,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刚好遇到小尼姑,于是把气出在小尼姑身上,暴露其欺善怕恶之本性。

而我相信很多杀童案的凶手,或许也存在这个问题。当他们遭遇社会、公司、家庭等等矛盾时,不敢当面发作。而是通过极端行为,将怨气撒在无辜、弱小的孩子身上,这反映了这些凶犯人性的罪恶。因此,不能将社会问题、精神问题的普遍性,应用在这些极端分子的特殊性上。而要具体分析,看到其身上存在的劣根性。

杀童案件令我们悲痛,都很希望这类恶性案件不再发生,不在让无辜孩子受害,千百家庭破碎。虽然我们的能力有限,无法消弭这类悲剧的上演,但我们却可以做到爱,把爱心传递给身边每个人,让他们在爱的温暖中,消除心中的戾气,从而使某些潜在的极端分子改恶从善,遏制这类事件的发生。

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说了这么个故事,主人公冉阿让为了抚养姐姐的孩子而偷窃了面包,被不公地判决了总共19年苦役。当他出狱后,心中充满了对社会、人群的极端憎恶,加上贫苦的生活,于是决心报复社会。

他跑到米里哀主教家里,偷走了银器。但他很快被警察抓获,米里哀主教出于博爱的胸怀,宽恕了冉阿让的罪,使他免去了牢狱之灾,并把银器送给了他。冉阿让被主教的爱所征服,去除了心中的种种怨气、苦毒。他的生命得到了救赎,成为一个乐善好施,对社会有用的人。

可以想象,假如不是米里哀主教的爱心,冉阿让或许真的做出极端的行为,给无辜的人带去伤害,也让自己彻底沉沦。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充满爱心,以爱对待每个人,就有可能让一个充满戾气的人受到感化,使他们弃恶从善,人性得到改变。也许我们所付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爱,就有可能让一场悲剧消弭于无形中。

因此,朋友们,假如我们看到那些无辜的孩童生命逝去感到惋惜。那么我们就要尽自己所能遏制这类事件的发生。而唯有付出我们的爱,去帮助心怀怨气、生活困顿的人,让他们不再被仇恨所辖制,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恶性事件的发生。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