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季特献|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秉承了教皇革命的思想——南德十日行系列八
德国宗教与哲学之旅,随团专家陈浩武在康斯坦茨讲教皇革命

编者按:圣诞季即将来临。本刊转载刊出“世界文明的阅读与行走”回顾今年10月份一次德国之旅游记中几篇对于基督教与宗教改革有很多的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本文为就士游随团专家陈浩武教授与李筠副教授在“德国宗教与哲学之旅”的讲座实录节选,未经两位教授审定,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主题:“教皇革命及其敌人”

时间:2016年11月3日

地点:德国.康斯坦茨

主讲:陈浩武教授、李筠副教授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秉承了教皇革命的思想

——南德十日行记(15)


主讲 | 陈浩武

随团专家、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李筠教授前面聊到教皇革命的概念,很清晰。在点评他的讲座之前,首先我补充两个概念。


早期欧洲与基督教的衍化


首先是关于欧洲概念。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欧洲,特别是它主体的三个国家,一个叫意大利,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就是德国,这三个国家是怎么来的?这其实也跟中国有关系,你们可能觉得很奇怪。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因为当时汉朝的旁边,有一个庞大的敌人,叫“匈奴”。汉武帝让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他听说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国家,叫“大月氏”,这个国家也是反匈奴的。所以他就跟张骞说,你一定要找到这个国家,我们跟它联手一起打匈奴,这样才有胜算。


当张骞走到大月氏的时候,大月氏反匈奴的老国王已经死了。新的国王已经安于他的新婚和他的传位,根本不想打匈奴,就跟张骞说,对不起,你们这个计划我不会参与,所以张骞就回来了。


虽然张骞没有实现汉武帝的战略意图,但是它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就是在一个叫巴克塔利亚的地方,竟然有很多中国商品。张骞感到很奇怪,回来把这个信息告诉汉武帝,激起了汉武帝的雄心,他觉得一个那么遥远的地方,几千公里以外,有我们中国的商品销售,那个地方肯定可以成为我的疆域。后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


那么匈奴跑到哪儿去了?跑到了今天的匈牙利,欧洲平原。所以匈奴实际上成了难民,就好像今天进入德国的难民一样。匈奴跑到欧洲平原,使得当时欧洲的既定格局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格局是什么?有罗马帝国,周围还有很多蛮族,罗马是高度文明的,而蛮族是不文明的,他们为罗马帝国保卫边疆,是一种雇佣关系。就像我们在唐朝的时候,让安禄山、史思明这些突厥人,作为唐朝的保护者,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这些人人高马大,会打仗,但没有文化。

匈奴进入欧洲以后,就使得一些蛮族人直接向罗马的方向凑,因为他们的地盘被匈奴占了,匈奴人比蛮族人更厉害。所以匈奴人占了蛮族人地盘,蛮族人就去占罗马人的地盘。



早期欧洲的衍变


公元476年罗马的崩溃,是由于蛮族占据罗马的地盘后,把罗马冲垮了。加上罗马那个时候又腐败,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481年,这里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叫墨洛温王朝,这个王朝就是蛮族人建的。这些刚刚从黑森林里走出的人,哪里有什么治国的本领,又没有文化,什么都不懂,他们的权力就一步一步落入一个叫“宫相”的职位上。因为这些皇帝、国王都天天睡觉搞女人,其他的什么都不干,国家谁来治理?宫相。有一个宫相,叫丕平,外号“矮子丕平”,他干脆就把墨洛温王朝推翻了,自己建立了加洛林王朝,这是在751年。这个王朝就比墨洛温王朝要进一步了,因为国家的治理水平逐渐提高。


加洛林王朝到了10世纪,出了一个大帝叫查理,他有三个后人,就把加洛林王朝分成了三部分,东法兰克、西法兰克和中法兰克。这三个部分经过衍化,大概就成为后来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也就是说,欧洲的衍变,竟然和我们中国也有关系,是因为汉武帝造就了大量的难民,难民逃向欧洲,一定意义上造成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和蛮族的兴起。这是我补充的第一点。


我要补充的另外一点,是关于基督教,我们今天说的天主教、东正教,是怎么沿革而来的?


大家知道罗马帝国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西罗马帝国,一个叫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由君士坦丁大帝建都在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大帝建了现在的索菲亚大教堂,后来被改成清真寺了。东边和西边两条线,宗教也在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它们之间是有矛盾的,就是刚才李筠教授说到的,主教之间有冲突,教义之间有冲突,教会之间也有冲突,就形成了两个教派:一个以君士坦丁的大主教为首领,一个以罗马大主教为首领。罗马这边就认为,我才是最正宗的血统,你是旁支;君士坦丁堡那边也认为,你那个帝国都亡了,哪里正宗?到了1054年,双方互相开除教籍,这样一来,他们之间都得有个名分,所以东边就叫“希腊正教”,西边叫“罗马公教”。


希腊正教在往后发展,就是“东正教”,后来被俄国人拿走了,因为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和僧侣就逃亡,当时有一个新的帝国崛起,就是沙皇俄国,它就把东正教的旗帜接过去了。


而罗马公教,就是我们说的天主教。前天我们讲了1517年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其结果就是天主教后来又分支,一个叫新教,一个叫天主教,逐渐衍化为现在的状况。



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的欧洲分布格局


我们刚刚去过的霍亨索伦,里面有三个教堂,是因为霍亨索伦的后代分成了两支,一支以新教为代表,后来成为德国的皇帝;一支以天主教为代表,成为罗马尼亚的国王;另外,这个家族有亲戚是东正教的教徒,所以那里就建了三个不同的教堂。


大学的诞生与罗马法的复兴


前面是对李筠教授讲的做一点补充,第一,欧洲怎么来的?第二,基督教怎么来的?我们脑子里大概有一个框架。


现在回到主题,讲教皇革命。刚才李筠也讲到“克吕尼修道运动”。公元910年开始,整个基督教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这个分支强调的是苦修。这跟佛教当初分两派是一样的,一派叫“耆那教”,一派叫“顺世派”。“顺世派”就是顺从这个世界,该吃吃该喝喝,而耆那教就是要脱离这个世界,完全苦修,远离城市,以禁欲完成修行。


为什么要讲“克吕尼运动”?因为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之前就是这个运动的成员。这个运动为什么会有坚定的反皇帝的倾向?因为他们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远离城市,克制自己的欲望,坚定地去苦修,所以对世俗化是非常反对的。


刚才提到1075年的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敕令》,从历史的维度,从马丁·路德的角度反过来看,教皇是落后的,是残忍的、腐败的;但是我们顺着历史往下看,教皇革命一开始的时候,对整个社会变革有极为强烈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推动了《罗马法》的复兴。


中世纪的时候,罗马法已经被抛弃了上千年了。教皇下令开始办大学,现在的大学的概念,就是从教皇这里来。没有教皇,就没有大学这个概念。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就是有关法律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就士游去年去过那里。博洛尼亚大学是法学院,为什么办法学院?研究罗马法,因为教廷在跟世俗争夺权力,所有的power必须要有right作为依据。所以,世界上的大学教育体系,是教皇革命推出来的。就凭这一点,教皇当然功不可没。


罗马法的复兴,对于今天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一本很重要的书,是贺卫方教授翻译的,《法律与革命》,哈罗德·J·伯尔曼的著作。这本书就讲到了这一段历史。为什么人们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起源都是从罗马法而来,而主要复兴者就是教皇。罗马法的复兴,意义就在于,使严酷的罗马法变得更加有人性,因为它要用于现实;它同时又使基督教变得更具有法律精神。所以这是一个双重的结构,从两个方面拓展了法律的意义。今天如果我们看教皇革命,首要的就是在于它让人们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


如何让耶稣重返人间


第二个意义,关于耶稣再临人间的条件。1075年颁布《教皇敕令》的时候,耶稣已经去世1000多年。教皇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1000多年了,耶稣没有回到人间?人间还是如此黑暗,如此不公平,如此混乱?上帝没有回来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人还不够努力,我们没有创造很好地条件让耶稣重返人间,是耶稣看到我们人间的不堪,而不愿意回来。教皇革命在这一点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此之前,公元410年以来,人们奉行的都是奥古斯丁的“拣选论”,就是说你作为人,是否可以成为义人,你的努力一点用也没有,人的行为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教皇革命提出的耶稣再临人间的条件,就把让耶稣重返人间的所有责任都归到人的头上了,也就是说在欢迎耶稣再临人间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其实就秉承了这种思想。所以教皇革命首先要推翻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奥古斯丁,如果不把奥古斯丁这块大石头搬开,教皇革命所倡导的这一套价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把人的活动否定了。教皇革命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就是让人的行为有了积极的意义。我们昨天说到,加尔文教派所倡导的是,所有的世俗行为,都可以荣耀上帝,每个人在今天当下的行为,都可以成为让上帝重返人间的努力。


纽伦堡纳粹审判厅的雕塑


为了使这个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教皇创造了一个“资产负债表”。在西方世界的会计,有一个词叫balance,平衡,一边是资产,一边是负债。教皇革命认为,人的罪有两种,一是原罪,一是现世的罪业。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罪,前几天我们在纽伦堡纳粹审判厅,看到了一组大理石雕塑,下面是美杜莎头像,头像上方是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左方拿剑的人代表德意志法律,右方的人拿了一件东西,叫法西斯——法西斯本来是一个法器——代表的是罗马法律。


什么是人的原罪?我们的祖先本来在伊甸园生活得很好,但是没有听上帝的话,结果蛇引诱了夏娃,夏娃让亚当偷食禁果,于是人就有了原罪,哪怕是刚刚出生的婴儿都有原罪。什么事现世的罪?你吃喝嫖赌,偷东西,撒谎,污染环境,这都是现世的罪业。


教皇设计的资产负债表就说:耶稣,上帝的独生子,让自己被钉上十字架,把所有人类的原罪全部赦免,完成对人类的救赎。用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剩下的就只有现世的罪业;而现世的罪业只能被现世的功德豁免,你必须在今天,在当下积累功德。原罪你们就不用管了,因为耶稣已经帮你们豁免了,你们只有用现世的功德、善功,消除现世的罪,你们才能够成为义人。

这个资产负债表倡导累积善功,用我们的行为去救赎我们自己,这种精神和奥古斯丁的拣选论,是完全冲突的。奥古斯丁从公元410年,到公元1517年,对基督教世界贡献了1000年,此时把他请开,一个新的理论产生,那就是我们必须要重视当下,重视现实。


其实,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特别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深深地秉承了教皇革命的思想,这一点太有意义了。


耶稣形象的改变


最后一个意义,耶稣形象的改变。我们看到,世界上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希腊的表现。希腊的特点,有三个维度,除了神的维度,人的维度,还有一个维度,就是半神半人,叫hero,也就是英雄。希腊每一个神话,都是神、人和英雄串在一起。希腊人对美的解释,他们的审美哲学,是强调发达的肌肉,壮实的骨骼,健美的身材,雄壮、性感,都是这种审美。


耶稣被解下十字架(局部)  拉斐尔


但是耶稣是什么形象?有没有发达的肌肉?没有。有没有壮实的骨骼?没有。耶稣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瘦骨嶙峋,身上钉着钉子,肋下有伤痕,垂着头……为什么耶稣会是这样的形象?这就是基督教审美哲学对希腊审美哲学的颠覆,从来没有人把耶稣雕得跟大卫一样。所以,真正要让耶稣能够重回人间,就要让耶稣成为人的样子,而不是神的样子。这就是教皇革命体现的一种重要的哲学,和我刚才所说的是匹配的——耶稣只有是人,他才能重回人间;耶稣只有是人,他才不是高不可攀的;耶稣只有是人,他才能够和我们同在。


再回到我们之前讲到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最好的信徒,就是拼命地赚钱,拼命地节省,拼命地转赠。拼命挣钱不是我贪婪,而是我荣耀上帝的行为;拼命地节俭,因为这个钱不是我的,不是用于我自己奢靡的,而是我在为上帝托管财富;拼命地转赠,不断地把这些钱回馈到社会。所以慈善是远远高于福利的一个重要行为,福利的公平,是我应所得,而慈善是超越它的,体现了一种神的意志。这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所强调的,而这一点,它的精神就来源于教皇革命


- 完 -

基督时报蒙允转载自世界文明的阅读与行走微信公众号,不拥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