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位80/90后非基督徒视角:我对基督教和基督徒的印象

作为基督徒,不管是什么神学背景,我们自有一套对于个人和世界的看法,也常常习惯用基督徒视角去看待社会中的事、身边所遇到的人,评论一番,有的也对时事不关心,但不关心也是一种态度。

可换个视角呢?比如,非基督徒是如何看基督教和基督徒的?是像基督徒期待被了解的那样,有爱心的、虔诚的、喜乐的吗?

近日,笔者找了几位80和90后非基督徒,请他们从个人角度聊了聊对于基督徒的印象,他们几乎都接触过基督徒,有的还有长长的故事。

80后的L:神秘的基督徒 在国内影响不大的基督教

80后的L在社会上工作多年,他说自己从小就知道基督教,因为有亲人信主。“我有个姨奶奶就是天主教徒,家里挂着像。”他老家的村里也有基督徒,不过大多是妇女,小时候经常听说她们晚上聚会,但只是听说而没见过,“没让见,所以显得神秘,这也是我小时候对基督徒的印象。”

L的爷爷信的是非正统道教,曾被打压过,他们家方圆百里的人也差不多是那个教的信徒。“所以,我们那里从小就有很多关于鬼怪神的说法,基督教在我们那里跟一般道家神仙的功能是差不多的。”他说,直到现在,老家里还挂着一大堆“神仙”的画像,他的大娘还是方圆百里有名的神婆,烧香的人络绎不绝。

他说自己也看过《圣经》,但受的影响不大,有个同学也是基督徒,但感觉她和别人没什么区别。

直到上学后,他从教科书上,才更多地知道了基督教的历史,“我觉得跟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宗教差不多。我也喜欢看宗教类的书,其中佛教的最多,伊斯兰教的最少。因为佛教和中国文化融合的厉害,关于它的书籍也多。基督教在西方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总体来说,L觉得,中国几个大的宗教都是相似的,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不一样,产生的宗教和教理都不同,但目的都是导人向善。

80后W:基督徒为了找寄托而信仰 有些虚假

小学的时候,W接触了基督徒,给他的印象是刚开始的时候很好,善良和蔼,但慢慢地就觉得有点假。“可能长大了觉得鬼神之说比较虚假、不可信,很多人都是治病无门,看不到希望了,才想着去信个基督教试试。”他回忆道,老家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是这样去了教会。

W的奶奶就是因为老伴生病了,所以信了耶稣;但是当W的爷爷去世后,奶奶也就不去教会了。他分享,还有的去教会就是蹭饭的,能从信教中学到大道理或者为人处世准则的,感觉在农村里很少。“当然有的人信主也有效果,比如信主了,就不做或者少做昧良心的事。”

尽管如此,W说,基督徒给他的整体感觉就是愚昧无知,生活无所依托的老年人和中年人才去参加教会聚会和唱歌,跟广场舞有点相似,“现在农村估计信的没多少了,我小的时候特别多,信徒们会集体去某家做礼拜。现在,我妈每周还是会去教堂。整体印象就是,妇女们为了家庭平安,去找个神灵寄托;当然,信主之后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有所约束,比较善良。”

80后Y:基督教给我的感觉是仁爱、让人内心平静

Y是2003年知道了基督教,因为她的舅妈是基督徒,再加上有高中同学后来成为了基督徒,还送过她圣经,所以有些印象。“给我的感觉是仁爱吧,我看到舅妈会祷告、传教,不管她怎么忙,到了时间,她一定会约着几个信教的伙伴一起祷告。”

她的高中同学是大学时信主的,她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有一次,她收到了老同学邮寄的《圣经》,在难过的时候还拿出来看过一段时间,“看了感觉心里平静了不少。”

80后Y1:基督徒谦逊和睦 但家里信佛我就不再接触教会了

Y1的家庭是信仰佛教的,她也曾接触过教会,但受佛教思想影响,基本上不再参加教会活动了。

她分享,基督教这个名词很早就听说过,大概是上初中的时候。而真正接触是在大学时期,通过同学的朋友介绍,参加过一次教会的礼拜活动,就是简单地一些人聚集在一起读圣经。“基督徒给人感觉谦逊和睦”,当时也有人劝她入教,但由于家庭信仰,就没接受。

80后Y2:对基督徒有好感 但担心信仰越过理性

曾有传教士到Y2的老家村里传过福音,他还记得,那时只有五六岁,什么都不懂,只是有个印象。真正开始接触和了解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对有信仰的人很有好感,不过也担心信仰越过理性。”

在研究生阶段更多接触西方哲学后,Y2对基督教了解更多了,中世纪哲学一直在讨论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我意识到信仰比较重要是从《卡拉马佐夫兄弟》开始,但基本上处于虚无状态,觉得需要信仰,但又不信任任何具体宗教。”

90后L:基督徒总体上比较正直开朗 但固执、原则性强

90后的L是笔者的老友,接触多年。还记得自己刚信主的时候,常想方设法地给他传福音,只要他一说到自己的问题,我都告诉他痛苦的缘由是不信耶稣,然后不顾他感受地引用《圣经》去让他相信主,可每次不但没有结果,对话还充满了火药味,险些因为吵架而影响了友谊。

他曾说笔者固执甚至有些偏执,但自己总不以为然,直到后来才发现这种“火热”也是有问题的。多年后再回忆起那些,他只是哈哈笑。

说起基督徒,他说是2006年的时候接触到的,给他的总体感觉是比较阳光、正直和开朗,但有时也表现得比较固执,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表现得更强烈,而且原则性比较强;并且,他们情绪相对稳定的时候还好,但发火了就会很暴躁和疯狂。

“我的姑姑也是基督徒,但会因为基督教的教规而压制自己的情绪,圣经上会要求这样做那样做,而她发火的时候就会很暴躁和没有理智。”信仰是让人学习更多,是给人内心自由的。”他说。

同时,他也发现,大部分有宗教信仰的人,还都是功利主义,希望上帝或者佛祖给他们平安,是一种寄托主义。“我觉得,祈祷和念经,其实都是一种自我安慰,是为了平复自己和安静下来,获得理智的处理方式,可以排解压力和坏情绪。”

在他看来,基督教比较开明,引导人的方向都是正能量的,但是一些人把宗教信仰理解得比较极端和保守。基督教的爱应该是众生平等的爱,不是变态的、扭曲的,是可以从恶人身上都能发现美的,是拥有拯救力量的。

L说:“相对于中国传统宗教来讲,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更趋向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90后L1:西方影视作品带来的神秘感与“被传教”带来的抵触

对于基督教,L1是大学时才接触到的,给她的印象完全是两个极端。一方面,西方影视作品,画面很美,给人神秘感;另一方面,她有着不愉快的“被传教”经历,这让她对基督教产生了抵触心理。

有一次,她在某个书城看书,突然有个女性基督徒跟她搭讪,说基督教有多好多好,希望她能信,这让她觉得很突兀。“这年头,主动被搭讪,对方带着明显意图,不是传销就是卖东西,这会让人觉得烦躁,也会怀疑对方是不是真的基督徒。”

她也接触过其他基督徒,感觉很多人都流于形式,只有少数人把信仰印在心里,当然,她说,可能自己对这些信徒不够了解。

L1也有一位基督徒朋友,给人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偏执,甚至认为信仰对朋友束缚很多。“我觉得信仰是一种拯救,有时候也是一种束缚,生活很平凡,很脚踏实地,但信仰不是。”她说。

采访后记:在基督徒的圈子里久了,偶尔跳出来,听一下非基督徒对于我们的印象,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很有意思,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三方视角会让人思考很多。当然,上面的只是部分人的观点,还有更多的,欢迎大家关注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