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红十字会的基督教背景与发展简史
1/ 1
乐山红十字会急救演练(图:乐山红十字会) 乐山红十字会急救演练(图:乐山红十字会)

四川乐山红十字会初创于1914年,名“万国红十字乐山分会”,1924年改称“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乐山分会”,发起人是加拿大基督教牧师孔镜湖(人称孔洋人)。

历经35年,开了七届理事会。在此期间,做了很多社会善事:民国6年、16年两次出面调停“二刘”(刘湘、刘文辉 )内战,使乐山生灵免遭涂炭;捐助大洋2000元,修建乐山城区河街、福全门、迎春门、肖公嘴四个码头,民国37年接受中华万国红十字会、省红十字会、美国福利协进会捐赠绷带、纱布、药品、器械等医药用品,省立乐山医院曾分到病床20张和药械2箱。

1950年8月,“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乐山分会”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乐山分会”。

1951年10月5日,“中国红十字会乐山分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杨厚。

1952年4月30日,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红十字会改归中央卫生部直接指导和联系。同年8月21日,乐山召开第一届协商会议,选出13人组成第一届理事会,会长赵天昌(时任乐山县长)。1953年12月召开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王世令(时任乐山县长),副会长廖孔禹(县卫生科长),1957年因“反右”斗争,红会活动停止。

1964年5月,根据省红十字会指示恢复活动,召开第三届理事会,重建乐山红十字会筹备委员会,由23人组成,县长车坦任主委,县卫生科长杜孟阳、县医院院长司道武分任办公室正副主任。“文革”时期,全国红会组织及活动自行解体。

1982年11月27日,在市中区委招待所召开第四届理事会,正式恢复组织,命名“乐山市(县级)红十字会”,选出理事28人,常务理事13人,副市长钟瑞华为会长,李明华、王英、韩官绿(兼秘书长)等8人为副会长,会议提出以发展组织为重点的各项工作任务。

1986年根据省红十字会12号文件“要求原乐山、泸州、内江三个地辖市红十字会升格为省辖市红十字会”的规定,乐山市政府1986年11月6日批准成立乐山市红十字会,其主要职责是:开展救灾赈济和人道主义社会服务;进行初级卫生救护训练;组织群众参加意外伤害和战时救护活动;参与输血和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对下级红十字会工作的指导。同年9月8日至9日,在市卫生局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到会17个区市县代表56人。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成员,会长周明煊,副会长王国文、赵汉国、王行忠、熊献群,韩官绿任秘书长。此次会议为地改市红十字会升格后的一次会议,会议提出以发展组织为重点的全市红会工作任务和把红十字会工作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等重要内容。至1990年,新建红会组织237个,发展会员18524人,年底有基层红会组织582个,会员25254人。

1992年1月8日至9日,在乐山军分区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80多人,民主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成员,名誉会长周明煊,会长王莉文,副会长帅希芸、王国文(兼秘书长)、王行忠、赵汉国、黄德忠,副秘书长韩官绿。会议审议了上届红会工作报告,通过了《乐山市红十字会组织规程》,制定了振兴红会工作的五年规划。

1994年4月29日六届三次理事会增补曾明建为副会长及理事会成员19人。至此,全市各区、市、县均建立了红会机构,形成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组织指挥系统。时有会员单位701个,会员132500人,其中成年会员22500人,红十字会青少年11万余人,重新命名了“乐山市红会医院”、“峨眉山市红会医院”和“乐山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

1995年12月5日至6日,在市人大五楼会议室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10人,听取上届工作报告,征求乐山市红十字会贯彻省红会“九五”纲要意见,选举第七届理事会和执委会成员,名誉会长刘运生,名誉副会长杜厚金、高东华,会长王莉文,副会长曾明建、王国文、黄国超(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德忠、李小中、李为果,常务理事朱树钧等15人。执委会主任黄国超,成员曾明建、王国文、黄德忠、李小中、李为果、曾乔。时有会员单位892个,会员增至23万人,其中青少年会员20多万人。

2001年元月5日,召开七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决定聘黄明全、王莉文为名誉会长,何征修、袁洪东为名誉副会长,选举徐明忠为会长、童文全等10人为副会长。年底有市、县红会机构12个,会员单位518个,会员61612人,其中团体会员13811人;乡镇红会组织2个,会员162人。红十字青少年机构12个,青少年会员47444人(未缴会费的组织和人数未计)。

原文:四川乐山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