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倡导基督教本色化,民国时期中国教会文字传道人、教会史学家——王治心

王治心,本名王树声,为民国时期中国教会著名文字传道人、教会史学家、基督教本色化倡导者。他1881年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到大接受完整的儒家传统教育,曾考中庠生。此后,在东吴第三中学、华英学校、上海裨文女学、惠中女学等学校担任国文教员。

王治心通过和美国监理会宣教士接触,明白了福音,并很快接收救恩,受洗归入主的名下。1911年(一说1913年),美国监理会潘慎文牧师(A. P. Parker)邀请他担任由美以美会和监理会合办的《兴华报》编辑,在他与同工合作下,《兴华报》的影响力日益扩大。1921年,他离开《兴华报》,应聘到南京金陵神学院担任中国哲学教授,并担任《金陵神学志》编辑。1926年,王治心受中华基督教文社所聘担任《文社月刊》的主编。该刊主要探讨基督教本色化问题,虽然只发行不到三年时间,即因其言辞偏激而停刊,但许多教会知名人士,如赵紫宸、刘廷芳、吴雷川、诚静怡等都曾应王治心约稿,在《文社月刊》上面发表文章,故该刊曾风行一时,颇具影响力。

《文社月刊》停刊后,王治心应聘前往福州,到福建协和文理学院担任中国文学课程的教授。该学院于1916年由圣公会和卫理公会联合创办。王治心在此工作六年后,1934年,应上海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邀请,他离任转往沪江大学任教,岀任国文系主任,他在此一直工作到退休。1948王治心退休后,受聘为金陵神学院中国文化与教会史教授,并担任《金陵神学志》主编。1957年移居北京,1968年王治心安息主怀。

王治心致力于基督教本色化的思考,促进传统文化与基督信仰的对话。他撰写了大量关于本色教会的文章,如:《本色教会与本色著作》、《如何使家庭基督化》、《中国教会的婚丧礼刍议》、《本色教会应创何种节期适合中国固有的风俗》、《本色教会礼拜仪式之商榷》等等。王治心认为,从宗教思想的角度来看,基督信仰与传统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点:关于上帝的概念、爱的宣扬、道德主张的精神性。就上帝观而言,中国古代“天”的观念,无论是“上帝临汝”、“赫赫上帝”、“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还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实际都导向一个万物起源、宇宙主宰、全知全能全在的具体神明,也即我们信仰的上主。他进而认为,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矛盾的,两者是可以调和的,他列举了三个方面,即:生活上的调和、道德上的调和、精神上的调和。

王治心一生著作颇丰,应元道先生称其为:“吾教著作界中,著作最高的一个作家”。 《中国学术源流》、《孔子哲学》、《墨子哲学》、《道家哲学》、《中国古代的上帝观》、《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和《中国基督教史纲》等等作品都是其代表作。其中《中国基督教史纲》一书作为著名。1940年左右,王治心感到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基督信仰以及中国教会史有不少的模糊与误会,遂决定把教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梳理出来,使国人对基督信仰有个正确的认识。王治心严谨治史,他广泛收集国内外史料。客观讲述基督教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本书丄迄唐代景教,下自民国时期,1300年教会历史跃然纸上。

王治心虽然是新教徒,但他打破宗派局限,客观地描绘了天主教会对中国的积极作用。本书除了宣教历史,还长篇累牍地介绍教会在华的各项事业,包括兴办教育、医疗卫生、科学传播、社会革命、移风易俗等等方面。此书虽然存在一些史料错误,结构上也不甚完善,部分论述也过于主观片面,因而遭到了一些学者的非议。然而瑕不掩瑜,作为国人撰写的第一部教会史书,其开创性、学术性毋庸置疑,因此,《中国基督教史纲》出版不久,就流行于海内外,且一版再版,数十年不衰,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了解、研究中国教会历史的重要著作。

(本文作者系厦门鼓浪屿三一堂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