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思我们当怎样看待大斋期的传统?
1/ 1
资料图 资料图

我们已经进入2016年大斋期的第二周,刚刚过去这个主日,一般被称为大斋期第一主日。大斋期是基督教会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不过也是有过许多争议的传统。如何对待这一传统,至今仍然需要我们反思。

大斋期开始于复活节前40天(不含主日),因此又称“四旬期”;这段时间是耶稣走向十字架的时间,因此又叫“预苦期”。教会传统上,信徒会在这段时间禁食、祈祷,预备迎接耶稣基督的降生。

不过,《圣经》并无大斋期的记载,这一传统始于何时,又是为何产生的呢?它在历史上有过什么影响,有产生过哪些争议呢?对于今天的基督徒来讲,应该如何看待这一节期呢?

之所以思考这些问题,是因为当本站发表鼓励弟兄姊妹们在大斋期期间默想主的受难与复活之后,收到一些信徒的反应,提及他们所在教会并无恪守大斋期这一传统的问题。有些肢体表现的比较和平,还有一些肢体则有些不太理解,为何那些美好的传统在国内教会里面难以找到?

其实,大斋期这一传统并不是完全美好的,后来也曾一度偏离教会牧者设立这一节期的本意。要了解这个,我们还需要回溯到主后最初几个世纪的教会的情况。

回溯传统

使徒时代的教会,甚至一直到公元3、4世纪的教会,对成为信徒的人都是有着非常高的标准的。这不完全是因为教会对信徒的要求比较高,更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如果公开宣称自己是基督徒,是可能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至少是要承受许多异样的眼光的。因此,那时候的信仰,是非常敬虔的,那种敬虔的程度,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太容易想象的。

后来,在经历数百年的逼迫之后,在几乎可以说是非常短的时间里,基督教一下子从受逼迫的对象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这件事情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教会发展的见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基督教走向衰落的标志。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前不久还备受迫害的教会领袖突然受邀参加帝国盛宴,信仰基督教瞬间成为时代的潮流,教会一下子被蜂拥而至的人群充满。

如此情况下,教会中自然充满素质良莠不齐的信徒。为了帮助这些人建立起真正的信仰,教会想到了很多方法,其中一个就是设立斋期,以加强慕道友的属灵操练。这些斋期又分为大小斋期,大斋期间每日只可饱食一餐,其余只能饮水并吃少量食物;小斋期间基本禁食红肉,但允许以鱼蛋类食物代替;整个斋期基本都禁食红肉。 

公元325年的尼西亚大公会议上,教会确立了“四旬期”(Quadragesima)为一年中的首要斋期,因此这段时间被称为“大斋期”。这个节期的时间之所以定为40天,寓意取自耶稣受洗之后,在旷野禁食40昼夜,并经受魔鬼一次次诱惑试探,最终依靠上帝的话语而彻底战胜魔鬼。大斋期的设立,旨在留给慕道友充分的时间学习基督教教导,同时也是帮助基督徒反省自己属灵生命,过刻苦克己、攻克己身的生活,并与耶稣基督建立更加深刻的关系。

出现争议

一直到这里,大斋期都是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会在实践信仰的过程中渐渐出现一些偏差,而这些偏差之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非常看重外在形式,而忘记了信仰的真正内涵。因此,许多美好的传统变成了现实中的枷锁,不仅捆绑着人的肉体,甚至压榨着人的灵魂。

在宗教改革那个年代,基督教信仰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这其中也包括对大斋期这一传统的态度。人们不再是为了追求跟耶稣建立更深的关系而恪守大斋期的传统,而是以遵守大斋期的传统而自夸,以为自己的得救是因为购买赎罪券、主日进教会、向神父告解,或者在大斋期禁食等等。因此,宗教改革的领袖们呼吁真信仰者要回归真正的信仰,要看到我们的得救是因为上帝的救赎,而不是凭着自己的律法性的行为。

被宗教改革领袖抛弃的传统不只是大斋期,还包括许许多多,这些传统并不一定都是完全错误或无益处的,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些传统已经不能促进人们更好地成为上帝的子民;相反,它们把众人的眼光都吸引到如何遵守那些传统之上了。事实上,遵守那些传统并不一定是错的,甚至许多传统都有丰富的含义,但是一旦失去了最重要最核心的内涵,那些传统也就失去了“灵魂”;而遵守那些传统而不顾其真正含义的人,也将因此而失去生命。

今日思考

今日中国教会经历过一段艰难岁月,在许多地方与普世教会有着隔阂,对历史中的教会的了解也相当有限,如何灵活地把教会曾有的一些传统,适当地使用在中国本土的教会之中,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更多思考和尝试的事情。

因此,如果你所在的教会正在尝试重拾大斋期的传统,或者对此并无太多反应,都应该属于当地教会在这个时代中的正常反应。毕竟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内容还很多,许多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你可以从自身做起,让自己的经历成为有力的见证,这才是帮助教会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