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李灵:基督教对现代中国道德建构起促进作用
1/ 2
基督教与现代中国道德建构学术研讨会在人民大学举行(图:) 基督教与现代中国道德建构学术研讨会在人民大学举行(图:)
学者李灵分享“再思基督教与现代中国道德建构”(图:) 学者李灵分享“再思基督教与现代中国道德建构”(图:)

11月8日,在“基督教与现代中国道德建构学术研讨会”最后一场研讨上,学者李灵分享了中国道德重建需要注重传统性、现代性和普世性,他认为基督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李灵在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工作,他分享的题目是“再思基督教与现代中国道德建构”,从道德建构的三个特征——传统性、现代性、普世性展开分享。

道德重建需要有传统性。“传统是什么?”李灵问到。他认为人们对传统的认识一直是模糊的,许多人一提传统就复古,比如穿长衫、马褂、汉服等。人们常说对待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李灵认为许多人分不清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

讲到这里,李灵分享了一个小笑话。一位男士对李灵说,他研究基督教与中国实在可惜,要是推动儒家文化就好了,那样就可以纳妾了。听到最后李灵一惊,原来他是为了想纳妾提出这个建议的。

李灵指出,“宗教需要自由,道德需要自觉,”否则二者将毫无意义。而道德的自觉需要宗教的驱动。

“基督教只能是对传统起提升作用。”李灵坚称。他认为近15年来中国基督教最大的发展不是人数,而是基督徒人群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基督教已经从边缘群体逐渐走向主流。

道德重建需要现代性。李灵认为,“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一直追求的一个目标,实现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个体性”。中国人在“个体性”上较弱,离开了群体就无所适从,基督教正好可以弥补这点。

基督教强调个人跟上帝的关系,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只重视上帝的看法,这为个体性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基督教还重视团契和教会,实现了群体的功能。

道德重建需要普世性。李灵幽默地讲到,现在只要是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和中国餐馆。中国人在外国的表现跟当地人的生活有关,如果是在欧洲和美国等社会秩序较好的国家,中国人会入乡随俗,很规矩的生活。但是,一旦中国人多了,规矩就乱了。

接着,李灵谈到了普世性的价值观。他认为普世性的观念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如何和谐共存。他曾在西安的牛街看到一条穆斯林的标语:让13亿中国人全部成为穆斯林。刚开始他被这个标语吓了一跳,后来一想也没什么,他觉得任何一个宗教都可以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基督徒可以希望中国人都成为基督徒,儒家可以希望将中国儒化。他指出,有这样的想法可以,令人担心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如何共处,最可怕的是一家独大的想法。

本次学术研讨会于11月7-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举行,共有八场研讨,魏德东、何光沪、高师宁、唐晓峰、赵星光、段琦、曾劭恺等多位学者参加。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Christianity and China Research Center、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宗教与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