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 | 传教士在中国完整图集 (他们为了让中国人得救,付上生命的代价,鲜血铸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来源:圣经百科 微信号

编注

基督教传教士以自己的青春、生命为代价,为中国的美好未来,倾注了满腔热血,中国的女子学校是由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从而结束了几千年来女人读书难的问题。基督教传教士为中国创办“大学、中学、小学、医院、女子学校、盲校和盲文、聋哑学校和手语、麻风病院、汉英、英汉字典、汉语拼音、现代农业先进理念、女子留学等等。”

令人遗憾的是,基督教传教士对中国的杰出贡献,很多中国人却不知道,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中国人非但不感恩,还整天编造谎言诋毁基督教和传教士,他们用一些假借传教士之名的人所做的事,来诋毁基督教及传教士。现在我们看一看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传教士吧!


这是牧师和麻风病人在一起,我在四川、云南一些地方看到教会现在还在帮助麻风病人。因为官方宣布在中国已经消除了麻风病,所以这些病人得不到大规模的救助,他们几乎被社会遗忘。在四川海螺沟附近就有一个麻风村,康定天主教堂的神父经常去看望他们。

圣母院仁慈堂修女与孤儿们的合影

在传教士的住处,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的合影(四川)

20世纪初天主教神父在给中国儿童施洗


厦门的中国女信徒:1895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女传教士礼荷莲(Lilias Graham)从泉州再次来到厦门,那时厦门的基督教会已有较大发展,建筑扩充信徒增多,这是她在厦门岛内所接触到的基督教中国女信徒。


1895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女传教士礼荷莲(Lilias Graham)从泉州再次来到厦门。那时,开放的厦门信奉基督教的中国人已经逐渐增多。为达到传教目的,教会也入乡随俗,不但采用一种称为罗马字标音的闽南白话文进行布道,还接纳培养本地人当牧师,这是她为厦门一个中国牧师家庭拍摄的合影。在当时,享受照相术大概是一种身份待遇,看图左小伙子的神气劲和图右小男孩穿着崭新的衣裳,就能了解这家子是多么重视这次合影,或许这位牧师还有后人生活在厦门。

传教士与信徒同坐独轮车

施洗

传教士在上音乐课,这些人好像是盲人

入乡随俗的传教士

外出宣教

检查口腔

治眼疾


威廉·哈维·杜布森(1870-1965)出生在新泽西瓦恩,1897年,受美国长老会派遣,杜布森医生来到华南地区渡过了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在福尔曼纪念医院(the Forman Memorial Hospital,有资料翻译为化民博济医院,或福民医院)工作和在阳江行医传教。作为传教士中学习阳江方言第一人,杜布森在阳江从事传教、行医和教学工作,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完成自己的使命光荣退休。


20世纪初,杜布森的团队在阳江建立了一座教堂,一间综合医院,一间男女混合小学。他的教会学校和诊疗所经历的整个20世纪初期,历经义和团运动,内战,盗匪,排外,和地方社会风云变幻。杜布森在医疗资源简陋的条件下,为当地病人提供白内障手术而闻名阳江。


杜布森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和费城综合医院(医学博士, 1897年)。杜布森作为第一位医疗传教士派往阳江,在1897年秋天,经过一周的长途跋涉,乘船前往这个坐落在广东西南150英里的地方。


杜布森特别关注离综合医院几英里远的一条200年历史的麻风村。在阳江的岁月里,他每星期最少一次走访麻风村,为居民提供提供医疗服务和布道。 图为王母岗门口的麻风病患者。杜布森发表在1930年的《中国医学杂志》上的报告指出,王母岗由一些麻风病人聚居而成,离阳江东门约1英里,全部是泥砖屋。杜布森从自己每月90美元的薪水中拿出5美元来帮助他们。杜布森每天都会接触到麻风病人而不顾自己受其传染。


清末时期,麻风病在西方国家已经灭绝,而中国的麻风病患者还有百万人之多。所以,这一情况得到西方医学界的关注,一些医生和懂得医术的传教士来到发病率最高的华南地区开设麻风病院,收治麻风病患者。

1891年,来自英国的傅特医生请求英国万国麻风救济会帮助,在广东北海伦敦会医院附设了麻风医院。这是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收容了一百多名麻风病人,强行注射,成效卓著。

1905年,德国长老教会的柯纳医生得英国万国麻风会之助,在东莞创设麻风院,收容患者有三百多人,广东省政府按月津贴五百元。

1907年,天主教康神父也在广州石龙建筑麻风院,1913年,因有省政府津贴得以扩充,收容七百人,有三十余幢房子供麻风患者居此,形成一个村落,男耕女织,各勤操作。



乡村小学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在登州(今蓬莱)传教34年,他于1887年与继室梅耐德(Mrs. C. K. Mills)共同创办了登州启喑学馆,是中国第一所聋哑人学校。1898年,启喑学馆迁往烟台。

  梅理士夫人到中国前曾在纽约一所学校教聋哑学生,创办启喑学馆后,她采用训练聋哑人说话的标音法和手语进行教学。启喑学馆对中国的聋哑教育影响很大,梅理士夫人设计的手语字母表被中国聋哑学校采用,他们从美国图书中翻译的分级识字课本成为中国聋哑教育的最初教材。该校毕业的学生和他们的亲属或建立聋哑学校,或从事聋哑教育,为中国的聋哑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教会学校的学童

做针线活

罕见老照片晚清教会学堂上课的模样

当时家庭成员合影


盔甲

教会学校学童

教会学校女教师和女学童


早会

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崇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学习中国经书一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需要,再者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和地方官绅接触,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至于被传统知识分子歧视。三是西方科学知识。开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在当时清政府极少重视西方科学的情况下,教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对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意义重大的启蒙作用。另外,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课。英语课的设立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开辟了一条渠道,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

烟台的教会学校女学童




教会小学通常是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学生主要为贫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并且还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到1900年,在华的几乎所有重要传教中心都开设一所小学。在开办学校的教会及传教士中,来自美国的最多,其次是英国。


得到英国传教士帮助的中国教民


患了头皮溃疡的小饥民,在教会医院修女和护士在为他做清洗消毒



学校:华西协合大学



辅仁



华西协合大学建于1910年,到2000年的九十年中,虽几易其名,但一直保持了独立办学。世事的变迁,认识的差异,多年来对私立时期的史绩有不同的评价是正常的。在21世纪的今天,拓宽视野,从已发掘的资料中也许可以作一种猜测:在中国变法图强、兴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背景下,她是华西地区新式教育的先躯之一,是灿烂的中华文明,尤其是根植于“天府之国”的巴蜀文化与西方近代优秀文化交融的产物;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育英才,参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伟大变革中,她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


西部妇女高等教育的先河。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桎梏下,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四川也尚没有接收女子入学的高校,少数要上大学的妇女只有到省外去。早在1908年华大临时委员会就收到了差会计划在华大附近筹建女子学院的设想,几经反复的协商,1922年校董会才有保留地批准女子进入华西协合大学。

1924年9月7日,笑容可掬的毕启校长,在办公楼迎接了新入学的8名女生(如上图),她们一下成了西部历史性的人物,华大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开创了男女合校的先河。随后女子高等教育显示了光明的前景,1929年有5名女生毕业,1932年乐以成获得第一个女子医学博士学位。在十年后,女子占了学生的三分之一,甚至还有来自朝鲜、俄国及美国的学生



华西协合大学的创办者虽然都以传教来华,但许多人更热心于教育的传播科技,促进中西交流。毕启在校任职30多年,是对学校有巨大历史贡献的。


热忱的教育家;正处于风华正茂的苏道朴,42岁就在华西坝付出了生命,影响了一家人以后的命运.





以上两图是位于山东大学医学院里的原齐鲁大学男生宿舍,又称四百号院,共两列八栋楼,建于1916年,现仍为学生宿舍。四百号院设计者为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亨利·墨菲,在旧中国17所教会大学中,有6所为墨菲设计或参与设计,分别为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福建基督教大学、岭南大学等。

齐鲁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04年(一说1902年)的“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是英美基督教会在济南成立的第一所基督教会大学,该校于1917年与潍县广文学堂、青州神学培真学堂、南京金陵大学医科、汉口“大同医学”合并,组成“私立齐鲁大学”。当年齐鲁大学西式建筑群的规模在全国学校中是最大的,占地545亩,主要由英国传教士卜道成筹建,建筑风格以中西合璧为主,艺术价值颇高,堪称近现代建筑的博物馆。1951年该校由我政府接管,1952年齐鲁大学撤消,其文学院并入山东大学,理学院并入山东师范学院、南京大学等,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



郁约翰——传教士医生、建筑设计师和木匠 "郁约翰的“鸦片戒毒所" 鼓浪屿救世医院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戴德生名言:“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绝对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表达他对中国的爱,彰显奉献与牺牲之精神。事实上英文裡面还有一句话他说「不是为中国,是为基督」

在庚子教难中,有一个历史细节让我门格外受震动。戴德生创立的内地会,有58人被害,此外还有21名儿童。但在事后的索赔中,戴德生主动放弃赔偿要求,即使中国政府情愿赔偿,也不接受,以示和不平等条约划清界限。


1865年,戴德生创立「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深入中国内陆,致力在未得之民中传扬福音,建立教会。

1951年,随著时局的转变,宣教士被逼撤离中国。内地会经祷告寻求後,领受新异象,决定在东亚地区继续事奉。

1965 年,改名为「海外基督使团」(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将总部设在新加坡,位於全球人口最稠密,但最少人信主的众多亚洲国家中央。

1951年 内地会宣教士来到马来亚,展开新村福音工作。

1865 年(清同治四年),戴德生创立跨宗派的内地会;同年发表著作《中国的精 神需要和要求》,呼吁传教士来华传教。内地会由一群热忱而有爱心的传教士 自由组成,吃苦耐劳,不避艰辛,除信守基要真理外,并不象其它宗派执著于 某些观点;他们所持守的严格的属灵原则至今仍是中国教会的祝福。内地会的 另一特色是建立教会後,以自立自传自养为目标,不接受外来的津贴补助,为基 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深入内地传教,在短短的十多年里 ,将福音传到19 个省,并深入到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新疆西藏。

站立者:戴存义(二子)、戴存仁(长子)
坐下者:福珍妮(妻子)、戴德生、葛珍莉(戴存仁妻子)
前排者:戴存义妻子、戴存仁的子女

1866年随戴德生一起来华的16位宣教士

内地会传教士在家访



身穿长袍马褂的剑桥七杰,1885年.受到戴德生(Hudson Taylor)的影响,七人成为传教士,1885年2月5日前往中国,3月18日到达上海。临行前全国各地纷纷召开盛大的欢送会。他们的行动甚至影响到了美国,导致Robert Wilder发起学生志愿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七个人都是有重生经历的基督徒,出于信仰,前往中国,努力传播福音并帮助当地人。他们加入内地会后,讲道并且呼吁听众效法他们的榜样跟随基督。施达德的兄弟Kynaston Studd资助了他们的旅行费用。

内地会100名同工

聚会,中间老者为戴德生牧师

在偏远的农村传教



合影


悼念


殉难者












殉难者


貝如意姑娘(美国)

1900年6月30日,德牧师告诉露姑娘从太原府来的坏消息。于是她招聚全体学生,一同跪下陡妫c她们话别。为着安全起见,全体宣教士次日回到城南街的宣教站。祥熙和几位信徒,最后把一大车的日用品和食物,从南郊哌M城里。

教会每天下午三时开陡鏁,五时有查经班,在风声鹤唳中,这是他们唯一的依靠和安慰。7月11日,一位信徒冒险犯难来到太谷,告诉露姑娘太原府的大屠杀。不少信徒渐渐逃来避难,也有逃亡到山岭之间的,外面村镇又不断传来遇难的消息。

7月31日上午九时正,宣教站照常主日崇拜,由刘长老主领聚会。下午一时午膳后,大伙儿正在休息。忽然,看守前门的大叫起来:「拳民来了!拳民来了!」数百拳民在前,数百官兵殿后,正从南街浩浩荡荡冲过来,齐声大喊着:「杀!杀!杀!」拳民冲进会堂,但见刘长老第一个倒下⋯⋯

殉道时,来浩德牧师51岁,来师母55岁,德富士牧师42岁,卫禄义牧师41岁,露美乐姑娘35岁,年纪最小的贝如意姑娘,殉道那天刚好是35岁生辰。


纪念殉难者


FRANCIS DAVIS与LYDIA DAVIS夫妇和他们的新生婴儿。1900年7月31日在太谷被杀。

| 马可福音16:15 |

他又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QQ284507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