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治平教授:宣教应借助本地符号传达背后意义

理念借助符号表达出来:华人藉烧纸钱、摆祭物来追思先人,西方则用鸣枪、献花,其实都是一种符号的表现,背后的理念都是孝敬。但华人表达孝敬的符号,却成为基督教向华人传福音最大的拦阻之一。

台湾宇宙光全人关怀中心总干事林治平近日于金陵协和神学院讲座。他从来华传教士马礼逊、戴德生、马雅各父子和曹雅直的故事展开,阐述“传承宣教”这一主题。他强调:宣教应借助本地符号传达背后的意义。

“基督教本身是理念,基督教文化则是符号,是表达理念的方法,例如孝顺本身是理念,如何实践孝顺,就是符号。”林治平教授曾用生活中易于接触的例子说明“符号”:华人藉烧纸钱、摆祭物来追思先人,西方则用鸣枪、献花,其实都是一种符号的表现,背后都是孝敬,但却成为基督教向华人传福音最大的拦阻之一。

林治平教授藉圣经中著名的比喻“撒种的比喻”,形象解释了福音(种子)在当地文化(土地)中的传播。他指出,任何事件都是被符号标记和传达的,面对相同的符号,不同的文化会给予不同的理解;若要正确解读和理解符号的真实意义,需正确了解符号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想要找到适合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土地,必须要深刻认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宣教亦应借助本地符号传达背后的意义。

“宣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乃是改变其对象族群所用符号的意义。”林治平教授说,同时他也指出,当代华人的神学教育,多数都是“西方符号”,似乎传福音实际是在传符号。当然,将符号更新,是非常专业的议题。

比如,使徒保罗立志“不在基督的名被传过的地方传福音”,便是向非基督文化地区传福音的最佳例子。

林治平教授曾在大学任教“中国近代史”,后来踏上华人教会历史研究之路,对中国社会的“反教”问题、现代化、宣教等方面,做过广泛的理解及探讨。他曾在《宇宙光》创社40周年时指出,70年代以前内地学者对基督教充满了误会偏见,研究着重在“侵略中国”面向上,对宣教士在华的痕迹和历史事件的认识模糊不清,而且抨击激烈。在“博雅斋读书会”上,他亦从历史的角度真实还原了马礼逊等传教士来华过程。他指出,对一个事件只是简单的认识和在其具体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深刻解读,所带来的感受差异巨大,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人们对具体事件的单纯符号表面意义的解读造成了误解;每一个事件的产生不是孤立的,不仅需要在特定的背景下还原历史,也需要从人的一生的生命经历去看待。